今年春节档讨论极其热烈。
无论从影院拥挤程度还是影片平均水准来说,都堪称久旱逢甘霖。
(资料图片)
票房亮眼的几部片各有优缺点,鲜花与吐槽齐飞。其中最风口浪尖的《无名》,直接出现了豆瓣评论区彻底炸锅,只能随机显示短评的奇景↓
每位观众的偏好与预期不尽相同,对一部电影的看法会产生分歧本来很正常。但《无名》所陷入的战况显然并不正常。
——我是两极分化的分割线——大年初一早上,首场放映还没结束,豆瓣就涌入三四万条影评,大量一星差评。据说彼时其他片子只有几百条评论……
△全篇复读"烂"字的发泄比比皆是上映第二天,短评数量已经冲破十五万,几乎倍杀同期票房冠军。
不难猜到,粉黑大战又在有组织有纪律轮流"发功"。
顶着锅盖把这现象点出来,一是出于作为观众的无奈。试问谁不苦饭圈"只有立场,没有是非"风气久矣?
电影是集体的艺术,仅仅出于对某个参与者的好恶,就随时随地组织大规模无脑捧踩,既不尊重其他演职人员,更严重挤占了普通观众的讨论空间。
二是出于对导演程耳的欣赏。2016年底,他一部叫好不叫座的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,被很多影迷评为"年度华语最佳"。
全面减产中的梁朝伟,就是看过这片后决定挑起《无名》大梁,他形容"我好像很少见到这样的中国导演。"时隔六年重返院线,程耳仍带着极其强烈的个人风格,交出了一份颠覆我们对所谓"贺岁档大片"刻板印象的答卷。
小众文艺和大众商业冲突吗?程耳自己的态度很简单:划分商业或文艺这种甄别没有价值,电影最终只有好看的电影和不好看的电影。
如果只因用了谁的爱豆谁的"对家",片子本身好看与否就不再重要,被粉粉黑黑隔空互殴占据视线,未免太荒谬也太可惜了些。
所以,围观了这场乌烟瘴气的打分闹剧后,八八决定加班聊聊《无名》。希望能给到大家一点点有用的参考。
决定买票与否的判断标准,不外乎看不看得懂?值不值得看?前者是《无名》引发争议的焦点之一,双方观点都不难理解。
程耳热衷非线性叙事,可以把这部电影结构想象为一副被打乱的拼图,片段与片段之间的排列,不遵循时间顺序及因果关系。
这是出于他个人的审美趣味,对习惯跟着故事主线走的那部分观众来说,拼图成形以前,内心弹幕估计一堆问号:为啥还没讲完这人在干嘛就换台?这一幕不是已经演过了吗?年份怎么跳来跳去我记不住啊啊啊!
因此会产生部分"剪辑混乱"、"云里雾里"的吐槽。
但所有困惑都会在影片后半部分豁然开朗。需要观众给出的,其实只是耐心和注意力。可以全程不断捕捉各种细节伏笔,边看边猜走向顺逻辑;也可以放松欣赏每块"碎片",随着前后呼应环环相扣,自然而然把正序故事拼接出来。
总之,会有不适应这种叙事风格的情况,但看得进去就完全不用担心看不懂。且二刷冲动强烈,理清重重反转后,回头细看迷雾中埋下的设计铺垫,新鲜,耐嚼,爽感很难找到代餐。
——我是眼球升值的分割线——不仅叙事结构保持特色,对于程耳镜头美学的期待也没落空。两个字,讲究!
他钟爱对称构图,置景追求极致。之所以总让细节控们爽到头皮发麻,是因为自己就是剧组头号"强迫症晚期"。
擅长通过视听语言讲故事,一滴血渍,一根领带,一盘醉虾……在他的镜头下流畅服务于叙事,经得起咂摸。他像作画一样拍片,把控目之所及的一切,目的是:把每个角落、每个细节、每个演员统一到这部电影的氛围之下,成为严丝合缝的一个整体。"如果可以的话,甚至希望掌控雨滴的方向。"有网友调侃:程耳的电影连狗都飙演技!他拍日军轰炸广州,不见硝烟不闻枪炮,而是把视角由战斗机中耀武扬威的"罗斯福"转到废墟旁羸弱飘零的无名瘸腿犬。看得出来,画幅中处处是创作者审慎而克制的无声表达。片中最具冲击力的几处运镜剪辑,有技术更有内容。就视听享受这层面而言,别错过上映期,在大银幕上看《无名》显然是最好的安排。手机电脑虽有反复拉进度条的满足感,却没法百分百还原,一位"强迫症晚期"导演究竟能卷到啥地步!程耳拍上海,用实景、方言、食物细细密密垒起旧时代生活图景,氛围满到有时简直恍惚能闻见气味。拍香港,有个场景直接还原了香港街头摄影大师何藩的作品,影院里看到这幕时,忍不住惊艳地低声吸气。△何藩《好久不见》
拍打戏,得先拿纸箱搭建出实景房间的格局,让演员和武行一起在里面进行长时间练习。正式开拍后,仍然会花十天来专注磨一场。涉及非常多的镜头数量,视角切换草蛇灰线。
拍食物,在摄影棚里搭了个厨房,请专业厨师常驻现场不停地做菜。贯穿始终的拿破仑酥,为了保证奶油的状态和酥的口感,每次出镜必须要上海最好的糕点房新鲜出炉的。△程耳很爱也很会拍吃你不仅可以看懂,甚至还会看饿即便只有一场戏几句话的盥洗室,也坚持搭了整个房间。为的是:尽可能地给演员一个完整的环境,让他们能够进入到那个氛围里。
设备用上了"地表最强摄影机"阿莱65,连黄磊都是第一次见,感叹拍摄画面精细到"暗下来以后又有不同层次的暗,暗里面还有反差。"和梁朝伟适配度极高,去到《无名》片场的采访形容:当顶光从演员的头上照下来,他脸上的大部分都藏于阴影之下,但隐隐约约,也能读得到他的情绪。——我是鲜活群像的分割线——能和有质感有腔调的片子相辅相成,是演员的福气。
梁朝伟,从眉梢到脚尖都在有意识地塑造人物、传递信息。有些稍纵即逝的微表情,在你把剧情串联起来之前,甚至不会注意到,而一旦恍然大悟,再回想就爽得头皮发麻。
他60岁了,已经很少接戏进组,表演状态却仍保持得极佳。在片中全程说普通话,到现场永远空着手不拿剧本,一页纸都不会带,无论多长的对白也烂熟于心。
导演说梁朝伟是自尊心非常强的演员,经验和天赋极高,从不出错。
一喊开始马上进入状态说台词,不耽误一秒,不浪费一帧,这是他经历了漫长胶片时代养成的习惯。冲梁朝伟去的话,找不到失望的理由。久违坐电影院看他在对的角色中魅力狂飙,就是一种享受。
女演员们在程耳镜头下美出新高度。周迅以极少的对白,越过被打乱的叙事,眼波流转间就填满了人物。
她是内娱最适合表演爱情的女演员,可能没有之一。这条线占比很少却至关重要,放其他戏里,大概得把几年前因后果全拍完,反复聚焦大开大合的激烈情感表达……
程耳加周迅加梁朝伟的组合,则一个长镜头足矣。
有网友看完《无名》后评价:周迅演爱人的一刻是最动人的,让人相信这世界上真有爱情是至死不渝。
江疏影、张婧仪的民国扮相让人眼前一亮,和影片的契合度也高于预期。说白了,程耳是写剧本时就明确每场戏需要什么眼神什么表情的那种导演,演员想跑太偏也难。群像中有个惊喜是大鹏。拍摄时他甚至不敢问导演为什么挑中他,而上映后观众反馈证明了导演的眼光。程耳选角标准很玄,在没法理解的人看来估计会觉得像闹着玩。拍《边境风云》找杨坤从歌手跨界演杀手,是因为几次偶遇,总是看到他清早在路边穿着风衣拎着皮箱等车,"身影冷酷而孤独"。
拍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,王传君进组前忐忑叮嘱导演别看自己以前的戏,程耳表示:很多演员之前的戏我都没看过,也从不试镜,就聊天。
他享受捕捉某种潜质,把演员拍出反差的乐趣,"可能是我个人的某种炫技"。人气偶像如王一博,重头戏是面目狰狞的漫长缠斗,高光是奸到出汁的阴笑挑衅。
程耳约"面试"是看到照片觉得他有点民国的感觉,给了他在打戏及语言能力方面发挥所长的空间。王一博在片中有大量上海话和日语对白,看到有观众评价"口型对得上",其实都是他原声,专门为这戏学的。
但你要说,导演懂戏会拍就能让所有人呈现出同个水准的演技,当然也绝不可能。拜托,那可是梁朝伟和周迅哎!
如果有得选,我等俗人甚至希望就怼着他俩的对手戏拍到天长地久
老实讲,程耳依然擅长塑造精彩群像,但演技方面的参差不可回避。边看影帝影后边看王一博张婧仪,怎么也说不出旗鼓相当吧?这就看个人接受度了,以程耳对表演细节的把控之严苛,个别演员经验有限,对整部电影的表达并无影响。
但如果你想看五个梁朝伟五个周迅飙戏,那肯定很难被满足。
华丽阵容,对电影向来是把双刃剑。《无名》上映前,打出了"超级商业片"的字样,这更多是基于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市场表现不及预期的一种自我调侃↓
却因此被部分网友怒喷为"挂羊头卖狗肉"。实际看下来,大概可以如此形容:顶着很贺岁档的星光,拍出一部很不贺岁档的大片。预期偏差,作为场外因素直接影响到了影片口碑,这其实蛮让人遗憾。
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也曾受困于此,因为怀疑观众对独特结构复杂元素的接受度,宣传只能按惯例着力凸显众星云集↓
后来制片人在采访中说"程耳的电影自带门槛,也许只有10%的观众会喜欢。可最后却发现,影片的宣传并没有抵达那10%的观众,甚至不及1%。"上映一周,随着业内好评发酵,豆瓣、知乎上出现了大量的影评和解析,这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愿意买票。
宣传总监因此遗憾良久:如果能早点看到那些影评,明白电影在讲什么,可能会宣传得更好。
而说回《无名》,用导演自己的话讲,高能反转、刺激谍战等标签固然吸睛,却都不如介绍它为"关于无名者的史诗,那个年代的挽歌"来得准确。片如其名,所有角色皆被定位为时代洪流下的某某。独特的叙事手段,既带来争议,也充满魅力。沉入"不知所云"的碎片,跟着"不知姓名"的人物,如亲历者一般,充满参与感地正视战争的残酷,探寻众生的选择。
比抽丝剥茧获得爽感更强烈的震荡,来自回味。这注定是一部需要时间来检验的片子。
有人看到的是支离破碎,有人看出的是错落有致。两种意见自然冲突,可有必要一言不合就追着互喷扣帽子吗?审美是一种能力,而偏好没有高下之分。
《无名》上映后,GQ发布了一篇对于程耳的专访,被顶到最高的网友评论如是说:
"保护程耳,其实是在保护电影生态的多样性和多元化。"
曾几何时,春节档一度沦为烂片重灾区,各种粗制滥造却赚得盆满钵满的"巨制"大行其道。那么,还值得坚持市场反馈堪忧的个人表达吗?
还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,去抠各种只有铁杆影迷会在乎的细节吗?
很多人纠结是否存在"观影门槛"这回事,八八倒觉得,"拍片门槛"更值得关注。这年头,有多少从业者对电影艺术毫无追求,甚至连基本素养都欠缺就忙着逐梦演艺圈。
但凡捧出个票房密码便一拥而上复制粘贴。搞得注重表达与审美倒成了异类,不懂"讨好观众"。
审美降级引发热议,娱乐下沉逐渐跑偏,严肃的文艺作品市场越来越小。随着土味短视频泛滥,"中国式审丑"沦为吐槽重灾区。某些大牌也跟风辣眼睛,还有人给强行找补,说是为了迎合大众迎合中国市场???
老天爷,这真的不是一种污名化吗……诚然,"美盲"的存在背后是美育的缺失,这点上咱们确实任重道远,但这并不意味着大众审美就得和土或丑或糊弄划等号。
从在圈子里崭露头角开始,程耳就被劝说放弃追求电影结构上的讲究,简单粗暴按顺序剪辑你好我好大家好。
《无名》上映前,能否收获大众审美的话题上了热搜↓
而事实证明,从《边境风云》到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再到《无名》,他的美学追求与强烈风格,和越来越多受众实现了"双向奔赴"。大众怎么就不能喜欢精心构建考究严肃的美呢?
看到电影的艺术性成为主打卖点之一,很多观众都在讨论构图,挖掘细节,是令人欣喜的变化。但还是难免替导演捏把汗,他的风格本来就有人强烈喜欢有人难以适应,这回又卷入了粉黑斗法节奏满天飞……
祝福至少别因为争议就被否定所有优点吧。
给尊重观众专注创作的态度多些耐心,是这个浮躁时代下,我们以行动拒绝劣币驱逐良币的一小步。
当然,欣赏这片子的长处,也要允许指出不足的声音。闭眼捧上神坛或踩到地心都没有意义,跳出饭圈思维和资本裹挟,健康的行业生态才能给更多有生命力的创作进步空间。
一枝独秀不是春,好电影就该百花齐放,期盼属于观众属于国产片的春天不会太短暂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
-
妇炎洁广告被指侮辱女性上热搜 官方致歉来了!5月17日,妇炎洁广告被指侮辱女性登上热搜。据了解,近日,妇炎洁电商官方旗舰店一款女性私处用品广告被指侮辱女性,广告写道:中日韩三国
-
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,白等两个月却没收到货?亚马逊回应“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,白等了两个月却没收到货。”近日,消费者赵先生向《中国消费者报》投诉,称他通过亚马逊购物APP下了两笔订单,在等待两个月后订单均被强制取消。
-
广东省消委会发布二手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为配合广东省推进“阳光二手车”工作,促进二手车流通行业健康发展,推动经营主体树立诚信经营理念,规范二手车交易行为,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-
国家卫健委:家庭医生签约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有望打通3月15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财政部等六部门共同提出的《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发布。
-
2022年1~2月房企拿地榜出炉:冠军碧桂园近日,中指研究院公布了2022年1~2月房企拿地(金额)TOP100榜单。令业内惊讶的是,除了品牌房企名次“乾坤大挪移”,榜单内还冒出了许多“名不见经传”的新面孔。
X 关闭
X 关闭